TPM企業(yè)設備運行管理三不做
來源/作者: TPM咨詢服務中心 丨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5-23 丨 瀏覽次數:
TPM咨詢公司提出設備運行管理一般工廠在擴充產能的時候,通常第一件事就是依據現有的設備能力,計算所需設備臺數。計算的結果如果需要增加的臺數接近整數,那當然是買整臺的設備,如果只需要0.4臺左右,也不得不買一整臺設備來使用,以為生產線上機器設備的產能,是不能改變的。
因而一旦能力不足,就只有買設備,別無他路,造成過度的投資,使成本上升這些都是投資的盲點。
其實詳細觀察一部機器的操作,可以發(fā)現其中會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。如果能夠清除這些不合理的動作,就可以提升機器的品質,增加產能進而減少設備的需求。
設備運行管理
所以,在擴充生產的時候,首先必須詳細探討機器動作的品質是否合乎理想。改善提升現有的機器動作的品質,不但花費的投資最少,同時又能爭取時間快速滿足市場需求。否則,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購買新設備,不但投資龐大,時間又長,說不定生產線擴充好,市場需求量又降下來了,這種情形是經常發(fā)生的。
如何才能知道機器動作的品質是否合乎理想,是否有浪費的地方呢?只要能把握住機器動作的“三不”原則,就可以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了。
設備運行管理機器的“三不做”原則:
1、設備運行管理不做切削空氣的動作
機器的動作,理想的狀態(tài)就是一按下啟動按鈕之后,就能立即產生有附加價值的加工動作。
然而,說細觀察我們周圍的許多機器,例如,像車床的車刀,當按下啟動按鈕之后,還要再花費五六秒時間,待進位到加工物的位置,才能開始加工。
此段時間,待進位到加工作的位置,才能開始加工。此段時間是在做無附加價值的“切削空氣“動作,這種浪費必須消除。又如沖床,一般在“沖壓空氣”。這也是無效的動作,也可省略掉。
2、設備運行管理不做木偶動作
機器設備動作中,有一些前后相連的順序性動作,也稱為“連動”式的動作.例如,安全六要完全找開之后,才能開始做模子找開的動作;像這種類型的動作,即要等前一個動作完全成之后,下一個動作才能開始,就好像木器廠偶一樣,稱之為“木偶型”的動作。“木偶型”的動作也就是慢動作,當然周期報導長,產能也低了。
設備的動作過程,應當設計成具有“聯(lián)結”的功用。即前一個動作在進行的途中,就能開始帶動下一個動作的開始。
即前后相連的動作有一部分是在同一時間內重合進行的。聯(lián)結的方式不但使動作的品質高,而且花費的成本較“連動”方式要低,加工的周期短,產能也較高。
3、設備運行管理不做立定動作
機器人既然被比喻為“人”,我們就必須將他當做人來看待。現場改善目標之一,是要減少人員,降低成本。生產線的布置安排,要以少人化、多制程操作的要求為出發(fā)點。機器人也要少人化。
工作現場搖籃有許多原來屬于人的工作,雖然己被機械手(人)取代了,但一般都被因定在某個位置上。
我們也要把機械手(人)當人來看待,也就是說,不要把機械手(人)因定在一個地點上,它也必須像人一樣,具備有能夠移動位置的“腳”,能夠同時操作幾人不同的制程,也必須多能工化。這樣才不會造成設備過多及投資浪費。